【技術(shù)速遞】Maurice CE-SDS快速表征LVV慢病毒載體
免疫療法正在發(fā)展成為一種可用于多種惡性腫瘤的有效且侵入性較小的治療方法。慢病毒載體(Lentiviral vectors,LVV) 因其能夠穩(wěn)定地整合相對較大的外源DNA,并且有效地轉(zhuǎn)導分裂細胞和非分裂細胞,已成為免疫治療領(lǐng)域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明星載體工具1,2。迄今為止,已有超過315種基于LVV的基因療法正在臨床試驗中3。
臨床應用對慢病毒載體具有較高的質(zhì)量要求,如何確保產(chǎn)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始終是質(zhì)量控制的核心。傳統(tǒng)的純度檢測方法SDS-PAGE是一種手動且勞動密集型的方法,通常還伴隨著重現(xiàn)性差的問題,而ELISA方法也存在高估感染性病毒滴度的問題。因此為了加快LVV產(chǎn)品的開發(fā),迫切需要更加穩(wěn)定、準確及可靠的表征分析工具保證其安全性及有效性。
Maurice是ProteinSimple開發(fā)的一款完全集成的毛細管電泳(CE)分析平臺,兼具分析蛋白質(zhì)大小異質(zhì)性的CE-SDS和蛋白質(zhì)電荷異質(zhì)性的icIEF。免組裝卡盒設(shè)計使得兩種應用切換非常方便。對于高通量應用,可使用僅需5.5分鐘/針的Turbo CE-SDS?卡盒即可獲得CE-SDS數(shù)據(jù),如果需要進一步表征,則使用25分鐘/針的CE-SDS PLUS卡盒即可獲得可重復的高質(zhì)量數(shù)據(jù),不同實驗室之間可進行無縫方法轉(zhuǎn)移。Maurice CE-SDS能同時表征LVV三大關(guān)鍵質(zhì)量屬性(CQAs):純度、滴度和鑒別。

唯一一款iCIEF和CE-SDS雙藥典設(shè)備
Maurice CE-SDS PLUS分析LVV純度的日內(nèi)重復性

圖1:45針樣品連續(xù)進樣的電泳疊圖(A)及模擬膠圖(B)
為了評估CE-SDS PLUS方法的日內(nèi)重復性,單個LVV樣品連續(xù)進樣45針,結(jié)果顯示盡管LVV結(jié)構(gòu)復雜,但顯示出出色的重現(xiàn)性,平均總峰面積的RSD值僅為2.91%(圖1A),并且Compass for iCE軟件還可生成模擬膠圖(圖1B),有利于將大型數(shù)據(jù)集進行可視化分析。
Maurice CE-SDS PLUS分析LVV純度的日間重復性

圖2:連續(xù)3天3個LVV樣品重復進樣6針的電泳疊圖(A)及模擬膠圖(B)
為了評估CE-SDS PLUS方法的日間重復性,連續(xù)3天每天制備3個不同的LVV樣本,每個樣本在Maurice上運行6個重復,共進樣54針。所有54個樣本的數(shù)據(jù)重現(xiàn)性結(jié)果顯示出卓越的重現(xiàn)性,平均總峰面積的RSD值為3.38%(圖2A)。
LVVs的線性、LOD和LOQ測定

圖3:LVVs的線性(A)、LOD和LOQ測定(B)
為了確定該方法的線性和檢測限,對LVV樣品進行連續(xù)稀釋進樣。結(jié)果顯示峰面積隨著樣品濃度的增加而增加(圖3A),且呈線性相關(guān),R2值為0.98(圖3B)。并使用該稀釋方法確定了檢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別是1.43x109TU/mL和4.34x109TU/mL,LOD的計算方法是將峰高的標準差除以校準曲線的斜率,LOQ是使用峰高標準差的10倍除以斜率。
LVVs病毒滴度測定

圖4:p24加標測定LVV病毒滴度
p24蛋白測定是確定LVV病毒滴度的主要方法之一,在本研究中,在LVV中加入不同濃度的p24,并進行CE-SDS分析,結(jié)果顯示隨著p24濃度的增加,p24峰值強度明顯增加(圖4A)。利用峰面積對p24濃度進行滴定曲線繪制,發(fā)現(xiàn)峰面積與p24濃度呈正相關(guān),R2值為0.9848 (圖4B)。與《自然》雜志發(fā)表的105TU LVV中檢測到1 ng p24相比,本研究中109TU/mL的LVV中能檢測到的p24濃度約為8.5μg/mL,在理論值的15%以內(nèi)。
LVVs的鑒別

圖5:不同LVV顆粒的鑒別
LVV載體的鑒別對于確保LVV一致性至關(guān)重要,Maurice CE-SDS可快速的對不同的LVV載體進行鑒別,區(qū)分出不同LVV的相似點和不同點(5A),為相應質(zhì)量標準的建立提供有力依據(jù)。
總結(jié)
LVV載體的鑒別對于確保LVV一致性至關(guān)重要,Maurice CE-SDS可快速的對不同的LVV載體進行鑒別,區(qū)分出不同LVV的相似點和不同點(5A),為相應質(zhì)量標準的建立提供有力依據(jù)。

參考文獻
1. Milone, M. C., & O’Doherty, U. (2018). Clinical use of lentiviral vectors. Leukemia, 32(7), 1529–1541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375- 018-0106-0
2. White, M., Whittaker, R., Gándara, C., & Stoll, E. A. (2017). A Guide to Approaching Regulatory Considerations for Lentiviral-Mediated Gene Therapies. Human gene therapy methods, 28(4), 163–176. https://doi.org/10.1089/hgtb.2017.096
3. Bulcha, J.T., Wang, Y., Ma, H. et al (2021). Viral vector platforms within the gene therapy landscape.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6, 53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392-021-00487-6
4. Tiscornia, G., Singer, O. & Verma, I. Produ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lentiviral vectors. Nat Protoc 1, 241–245 (2006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nprot.2006.37
5. Lentiviral Vector Characterization Made Easy with Maurice CE-SDS。Application Note